基本描述 图片 鉴别特征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医学重要性 防制 文献 备注
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(Milne-Edwards, 1871) 【鉴别特征】
查看:141  日期:2019/8/23 14:59:51
 

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,略小于黑家鼠。尾长略超过或等于头体长,后足长一般不超过33毫米。耳大面薄。腹毛毛尖棕黄或灰黄色,胸部黄色较深。掌背中央有暗灰褐色纵斑。门齿孔较长。

形态 (依贵阳标本描述) 体形大小与黑家鼠近似,尾长耳大但均略次于黑家鼠的;耳前折可遮到眼。背色暗棕褐,毛基深灰。体背有黑色针毛间杂并向中线集聚,故毛色较深,头部更成棕黑。腹毛毛基深灰,毛尖淡棕黄色,故整个胸的表层如染黄;胸有纵长白色毛区者占3/43。体侧背腹界线不明显,尾单色、暗黑,尾毛分布如同黑家鼠,细毛棕黑色,其长仅及鳞环的1.5倍,至鳞环显露更清晰;个别尾尖白色。乳头数胸部多变异,2-3=1062%

颅骨大小与黑家鼠的近同,颅全长平均37.85毫米。鼻骨长低于黑家鼠,占颅全长的36.79%。眶上脊和颞脊发达,作弧形。脑颅较狭窄,仅及颅全长的37.39%。臼齿外宽远低于黑家鼠;仅占20.35%,门齿孔和听泡略大于黑家鼠的;分别占18.75%17.96%

第1上臼齿第1横脊的t1、2、3存在,t1位置偏后,与t2明显分开的占3/4;第2横脊正常;第3横脊主要是t8,t7消失,t9存在但很小。第2上臼齿的t8发达,横于齿后,约1/3个体的t9能与t8辨认;约有1/10个体的第2与第3横脊在舌缘连接,即t4与t8愈合。第3上臼齿的t1、t4、t5+6和t8显著,但后两齿突不联合。其他结构见属描述。

分类讨论 Milne-Edwards(1871)命名后,Allen1926,1940)沿用,但Ellerman等(1951)将其归入R.rattus作为亚种。据这些年来的研究及徐龙辉(1983)在海南的调查,黑家鼠与黄胸鼠两者同域且并无中间类型,我们认为应该恢复黄胸鼠种的阶元。

关于黄胸鼠的种下分类,Allen(1926)将它分为2亚种,即指名亚种R.f.flavipectus和云南亚种R.f.yunnanensis,前者腹部毛尖土黄色或棕黄色,后者腹部毛尖浅黄色至灰白色。但黄文几、余自忠(1978)否定云南亚种的存在。现仍Allen的意见分为2亚种。在贵州均有分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