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描述 图片 鉴别特征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医学重要性 防制 文献 备注
黑尾鼠Rattus cremoriventer Miller, 1900 【鉴别特征】
查看:204  日期:2019/8/23 16:07:21
 

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瘦长, 头体长平均165毫米;毛被较软,有时带刺毛;背色暗赭黄,腹色白,下颏到胸有大小不一的锈红色斑块;尾比头体长,单色黑褐或全黑,尾端毛略增长成不很显著的毛丛;后足短,不超过36毫米,脑颅较高。口盖长接近颅全长的50%,门齿孔达16 -20%;听泡一般较小, 但亦有超过16%者。

形态(依兴义、榕江标本描述) 中等大小, 指名亚种头体长130-146毫米,尾长171-175毫米,后足长30毫米。体背赭褐色,腹毛纯白,背腹界线分明;腹中线多有暗褐纵斑;下颏、前胸到两腋有大小不等的鲜锈红色(包括毛基)斑块,尾单色,黑褐或全黑,尾尖同色,毛略增长,但不成明显毛丛;足趾白色,在掌和蹠背多有暗褐色毛。毛被较柔软,基毛以软毛构成很厚的毛层,毛基深灰,末1/3赭褐,尖黑褐;刺毛扁宽,有纵沟,硬度不如社鼠的,毛基灰白,直到毛尖才现黑色;多有细长筒状的全黑色或深黑褐的长针毛间杂于体背,臀部尤多,伸出毛被,最长可达47毫米;冬毛及老年个体更明显。乳式变异大。

颅全长可超过40毫米。眶间宽较窄,眶上脊较发达,向后可达顶间骨外角但后段较弱,没有明显的眶上角。腭部较长,口盖长22.65毫米,占颅全长的55.02%;门齿孔、上臼齿列和听泡也大,都是本亚属中较大者,分别占颅全长的18.63%18.65% 16.42%。下颌冠状突比社鼠的高大。

1上臼齿的t1t2间的凹槽较深t3明显,t9窄长,特前伸;3上臼齿很小,t1存在,t4t5+6横列,t8明显,横向唇缘,个别能见其外突痕迹,特别是“780004"号标本t9存在,明显与t8分开,充分说明第3上臼齿的后跟齿突为t8t9

讨论 黑尾鼠在我国最早记录是彭鸿绶等(1962),以四川米易的皮张,定名为褐尾鼠越南亚种R. cremoriventer indosinicus Osgood,1932。贵州的标本,黔东南自治州植检植保站、贵州省防疫站及笔者调查均有采获,与原描述及有关资料核订,暂定为缅东南亚种R. cremoriventer tenaster(Thomas,1916)。因这批标本的体形比指名亚种和越南亚种均显然要大,其可供比较的性状不仅是测量值大,与颅全长的比值也要大,尤其在口盖长和听泡长,前者超过颅全长的50%,后者超过16%,这2性状都超出亚属阶元的特征。限于系统的标本和资料欠缺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